事件描述
2025 年4 月23 日,华恒合预公司发布2024 年年度报告,生物公司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21.78 亿元,年业同比+12.37%;实现归母净利润1.90 亿元,绩符同比-57.80%;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.77 亿元,期静同比-59.54%。待新
其中
,产品2024 年四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.39 亿元,放量同比+11.29%,华恒合预环比+22.21%;实现归母净利润0.20 亿元,生物同比-84.80%,年业环比-2.78%;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.12 亿元,绩符同比-90.57%
,期静环比-35.97%。待新2025 年一季度,产品公司实现营收6.87 亿元 ,同比+37.20%,环比+7.54%;实现归母净利润0.51 亿元,同比-40.98%,环比+160.36%;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.51 亿元,同比-40.98%
,环比+336.81%。
销量上升拉动营收增长,产品价格下跌挤压盈利空间 。
主营产品销量提升
,助力营业收入稳中有进
。2024 年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.78 亿元,同比+12.37%;实现归母净利润1.90 亿元,同比-57.80%;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.77 亿元,同比-59.54%。其中
,氨基酸产品和维生素产品分别实现营收15.09 、2.07 亿元,分别同比+3.01%、-5.04%;分别实现毛利率30.00%、20.77% ,分别同比-13.32pct、-34.33pct。2024 年
,公司紧跟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的变化,积极拉动销量稳步攀升 ,推动营业收入稳中有进。其中
,氨基酸产品全年产量为9.94 万吨,同比+26.23%;销量为9.71 万吨,同比+25.83%;库存为0.41 万吨 ,同比-28.07% 。
费用增加伴随主营产品价格下行
,全年盈利水平有所下降 。伴随公司经营规模扩大,融资增加利息支出导致相关费用同比有所增加。
2024 年,公司财务费用为0.23 亿元,同比增长629.63%;其中 ,利息费用为0.38 亿元,同比增长255.95%
。同时,随着竞争格局从国内逐步拓展至海外,国内企业纷纷布局海外;市场竞争加剧使得缬氨酸产品价格持续下跌,导致全年盈利降低。2024 年,公司境外收入占总营收比重达47.39%;公司作为出口业务占比较大企业 ,全年盈利受到一定冲击
。据博亚和讯,2024 年L-缬氨酸产品市场均价为14.41 元/公斤 ,同比降低58% ,2025 年一季度缬氨酸价格继续下跌
,4 月24 日价格为13.5 元/公斤,较年初-14.81%
,导致公司盈利水平有所下降。
关税调整推动公司PDO 产品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。
关税政策调整
,为公司PDO 产品带来进口替代新机遇。2025 年4月10 日,美国对贸易逆差国实施了提高进口关税的政策
,对我国商品的加征关税税率已累计达到 145%(125%对等关税+20%芬太尼关税)。作为回应
,我国于2025 年4 月12 日采取对等反制措施,对美国进口商品关税统一提高至125%
。长期以来,PDO 产品市场被杜邦垄断,国内进口依赖度超过60%
。公司赤峰基地的年产5 万吨生物基1,3-丙二醇(PDO)项目顺利投产,并实现高质量连续生产,标志着公司在生物法PDO 的研发和量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,公司PDO 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优势更加凸显,有望解决国内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,并为国内PDO-PTT 产业链独立自主性提供有力支撑。
利用自有资金对现有项目进行技改
,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公司募资近7 亿元,增加现有丁二酸和苹果酸项目,强化资源配置能力
。2025 年3 月8 日,公司发布公告计划利用少量自有资金
,对现有的5 万吨丁二酸项目和5 万吨苹果酸项目进行技术改造
,以提升公司现有设备的产能利用率,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。
待技改完成后,公司现有的5 万吨丁二酸项目生产装置将具备交替柔性生产丁二酸、L-缬氨酸 、肌醇产品的能力 ,现有的5 万吨苹果酸项目生产装置将具备交替柔性生产苹果酸(5 万吨/年)或色氨酸(1.2万吨/年)的能力。同时公司正加速巴彦淖尔基地"交替年产6 万吨三支链氨基酸
、色氨酸及1 万吨精制氨基酸"和赤峰基地"年产2.5 万吨缬氨酸、精氨酸及1000 吨肌醇"两大项目的落地,形成以PDO 为代表的新材料与氨基酸类产品双轮驱动格局。未来
,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对生产计划进行灵活调整
,进一步巩固在生物基产品领域的竞争优势
,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投资建议
预计公司2025-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.50、3.40、4.66 亿元(2025-2026 年前值分别为3.49
、5.60 亿元),对应 PE 分别为29、21
、16 倍 。维持“买入”评级。
风险提示
(1)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;
(2)项目审批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;
(3)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风险;
(4)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。